崇文网 >地图 >教学资料 >

有的人课件

语文教案-有的人

时间:2024-09-20 作者:崇文网

相关推荐

语文教案-有的人范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语文教案-有的人范文。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语文教案-有的人范文 ”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教学目标: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皮竹禾米谷”16个汉字。

今天我们要学认读的16个字中,有的表示动物名称,有的表示植物名称,都是大家熟悉的。

二、观察图画,自由认读。

16个汉字上面都有图画,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想想哪些是自己已经熟悉的,哪些自己还不熟悉。

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认识图上画的哪些事物,教师相机出示卡片,顺势认读汉字,对图上画的事物还不熟悉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1、先找出标上红色注音的字,启发学生发现这些红色的注音都是学过的音节。

2、出示音节:lù má pí hé mǐ ɡǔ 。先让学生认读,再试读这些注音下面的生字:鹿麻皮禾米谷。

1、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读。

图和对应的生字用线连起来。

1、认读16个生字。

2、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Cww886.com小编力荐

[教案]小学语文教案5500字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教案]小学语文教案5500字,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一、本单元教材解读。

主题:【世界各地】——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

第四单元由3篇状物散文组成,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这里,我们不仅仅关照让学生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世界,我们应该依然不忘语文的工具性的根本属性。比如可以借助课文这个例子,学习《秦兵马俑》过渡段的构篇方式,写生式的摹物手法;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常用的说明方法;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全篇总分及各自然段依然采用总分结构的条分缕析的结构方式。我想这是学习这一个主题单元在语文意义上的更大的收获。

走进《秦兵马俑》,你会感受到享誉世界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你会感叹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队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走进《埃及的金字塔》你会看到金字塔的“巍然屹立,傲对碧空”,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的确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你会体验到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它“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练习四: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于生活、诵读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习作4、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题目自定。

观察要有重点。观察要在仔细认真的基础上,抓住重要部位进行重点观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突出重点。例如习作4的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作者就没有对整个参观过程中看到的景物一一介绍,而是重点写了甬道、歌舞厅、排水沟。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告诉学生:观察也要突出重点。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要求

老师们不妨在备课之前再次回顾一下《课标》中关于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阶段目标。(具体讲的时候略)以期对自己的课堂想要达到的境界了然于胸。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 秦兵马佣》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4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全文的作用。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古代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理解的重难点:课文第四至第十自然段这部分具体的描绘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

《埃及的金字塔》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3、正确理解课文,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理解的重难点: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理解金字塔的工程浩大与结构精巧。

《音乐之都维也纳》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4、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理解的重难点: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反复诵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简洁、明快、优美;学习作者紧扣“音乐之都”,选取个性化素材,从不同方面介绍维也纳这坐城市的写作方法。

习作4:1、通过阅读例文,知道写“参观记”或“游记”一要按照顺序;二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三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2、学习例文的写法,自定题目,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练习四》安排了五个训练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四、本单元每课重难点的突破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秦兵马俑》

这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抒发了民族自豪感,表达了对民族艺术的热爱。根据本篇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写法等诸多方面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的提示,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我们考虑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抓住“过渡”,导读“重点”

本篇课文着中叙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模庞大;一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文第三自然段仅一句话:“兵马俑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将全文所介绍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连接起来,是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教学本篇课文,宜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具体感悟相应段落。这样处理,一是可以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准确的从整体上抓住课文的梗概;一是可以让学生紧紧扣住中心词,如“庞大”、“鲜明”,具体、深刻地感悟兵马俑的特点。

2、诵读课文,积累内化。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凝练,描绘生动形象。课后练习第二题是:“读读下面的成语,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这也提示我们教学过程中,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内涵,积累语言,为我所用。如何具体操作呢?第一,要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感悟其中在表情达意的价值,感悟相关语句的表达效果;第二,要通过这些成语,诵读好课文,促进他们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声情并茂的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内化;第三,可以利用填空、默写、选用、造句等形式,促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研读写法,努力借鉴。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值得学生研读、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较多,如采用列数据、作比较、居室里等方法说明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运用过渡段连接上下文内容,等等。在引读感悟课文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研读写作方法,努力学习运用。

《埃及的金字塔》

本篇课文是一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在进行本篇课文教学与设施,我们根据体裁的特点,依据教材的实际内容,.,着重考虑到这样三点:

1、抓住基本要点。

本篇课文内容层次清晰,但结构上与以前所接触的说明文相比,较为复杂,学生们不易准确认识结构特点,从而顺利的抓住课文所说的基本要点。这么办?可以从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本篇课文结构的特点:一是揭示了课题后,让学生自主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金字塔在哪里?”“金字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叫金字塔?”等等。二是引导学生到课文中找出两个设问句:①“如此庞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式怎样建造起来的呢?”②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学生通过这两个设问句,可以很快捉住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抓住课文所说明的基本要点,就轻松多了。

2、了解说明方法

教学说明文,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所介绍、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本质,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相关方法。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闻后面练习第二题是:“读一读,注意带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其实是在提示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运用“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好处。教学本篇课文,一要借机介绍、小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用的方法,更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进行仿写练习。

本篇课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教学说明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说明文的能力,学习说明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在学习了解了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了“这样写的好处”之后,可以进行一定的仿写练习,在运用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学以致用。比如,可以让学生运用“列数据”、“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学校的操场、家里的客厅的等。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围绕中心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实在是一举两得。

《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学本篇课文,应该注意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1、引进音乐之都。

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18世纪以来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华尔兹舞曲的.故乡。本篇课文的作者以非常优美的笔触,介绍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描绘了维也纳具有特殊魅力的城市所具有的人文景观。诵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浓浓的音乐氛围,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陶醉于乐曲之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维也纳之都呢?一是要抓住课文的只要内容,能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而是要“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的意思”,如“摇篮”、“掺和”等;三是要引导观察三幅配套插图;四是要反复品读,展开想象的翅膀;五是可以展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世界上许多的音乐家”的画像,播放他们创作的优美乐章的片段。这样,可以从各个方面让学生感悟到维也纳的特殊魅力,情不自禁地走进音乐之都,身临其境,尽情享受。

2.激发爱美情怀。

以为叫罗丹的著名美学家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本篇课文,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所描写的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浓的让人如痴如醉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的同时,还应该诱导学生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如美的景色、美的图画、美的文字、美的环境,等等。为此,可在学生熟读积累课文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欣赏课文插图或其他书法、绘画、雕塑作品,感受生活环境的自然美、形态美、色彩美,等等。

3.学习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后面第四道练习题是:“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其一,要学习段首概括的方法。课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1.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2.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3.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4.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其二,要学习突出重点的方法。“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但作者重点详写了最为著名的“世界歌剧中心”。

习作4 学写游记

本文习作的训练旨在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写游记或参观级的时候,能够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围绕一个特点或几个特点展开细致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本次习作的训练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敬仰之情。本次的习作教学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帮助学生“修语言”。这是一篇游记(参观记),它属于写景的范畴。我们都知道,景物描写对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景物的在线完全靠语言的建造和修饰,写景还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它既是客观的文字介绍,同时对景的描述必定包含着个人主观审美情趣的偏向,也就是景中要有情。怎样才能既真实的表达,又能把自己观景的情绪融入了文章,本能自然地为读者所接受,这就对语言感觉和言语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做更多更高层次的积累,二是帮助重温已有积累,对语言进行“修炼”。

2.教学生“想心思”。所谓教学生想心思,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写那些,不写那些;那些先写,那些后写。想的过程,是学生把思想、语言、写法和在一起的思考过程,这个“合”不是物理的堆砌,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融合,是一种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练习拟出有脉络,有内容的习作提纲,在此基础上丰富、铺陈,完成习作。

四、教学资源拓展

1、本单元教学所需要的资料老师们可上网站上浏览下载。

2、上《秦兵马俑》一课,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秦朝的资料,可以搜集秦始皇的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相关的历史资料,交流丰富历史知识。

3、上完《音乐之都维也纳》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之都维也纳”

专题研究,引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自行选题。如:有那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在维也纳生活过;诞生在维也纳的的著名音乐作品有哪些?在维也纳的哪些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教给学生撰写报告的基本方法。

五、作业布置

除了布置常规的生字组词、抄写、听写、练习册、周记、习作等等常规作业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介绍祖国以及世界名胜古迹的文章,并做读书笔记。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从课文里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介绍学校周边或者家乡的一处地方,进行一次小练笔,为习作4打基础。

教“生字”的语文教学思考范文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所以,你是否知晓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教“生字”的语文教学思考范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你是不是不太清楚范文的写作要点?人们说办公,更多的是拟写文档,不妨去参考一下范文吧。经常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基于您的需求,编辑为您整理一篇“教“生字”的语文教学思考范文 ”,请务必保存本文以备不时之需!

1、变抽象为形象。

课堂上,我采用直观教具,并用动作进行演示,使呆板的方块字“活”起来。如教“日”“月”等字时,我便在黑板上画太阳、月亮等,让学生有直观印象,学起来也快捷。再再如教形声字,我让学生通过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这个规律,采用加偏旁、换偏旁组新字的方法,以一字解决一串字,来提高识字的效率。

2、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在课堂上,我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并采用比、赶、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如,教学《寄给青蛙的信》一课,我是这样激发学生识记生字,我先编了句儿歌:“谁的脑子灵?谁的嘴巴巧?谁识字的本领高?”一位学生首先根据字的结构编成顺口溜:“上中下结构爪字头,中间秃宝盖,友字来了组成爱,热爱的爱。”我忙说:“你真聪明!还有和他一样聪明的吗?哪怕有一点差别也行呀。”一句话激起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识记的方法。

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展现教师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相信“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一定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思考,请自己权衡利弊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关键词句感受园子里动植物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由的向往。

4、继续运用批注的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认写生字,在朗读中感受园子里动植物的灵性与活力。

2、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由的向往。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家有花园吗?都种了些什么呀?那园子里会招来哪些小动物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到一个园子里去看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说说“我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1)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事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3)把你读后的感受和体会简单地批注在课文旁。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汇报。

(1)梳理难点,如:谎花——瓜果类等植物开的不结果实的花(鼓励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句子:“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清脉络。

文章写了动物、太阳、天空和植物。动物漂亮可爱,太阳大而亮,天空又高又远,植物自由自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例句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抓住颜色、声音和形态来朗读。)

例句2: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亮得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前一句是排比句,后一句赋予了大树、土墙以生命,可联系下文的“一切都活了!”来理解作者对园子里的一切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例句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抓住“活了”、“自由”来谈自己的体会。)

2、观看影像,教师配图朗读。

3、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园子的自由和美好。

4、师生配合朗读。教师引读:“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学生接读:“倭瓜愿意……”

5、再读喜欢的句子。

四、积累摘抄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一抄。

板书设计

3 我家的园子

美丽 色彩艳丽

生机勃勃 一切都活了

[课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课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您所需要的“[课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 写好教案课件需要细心,包括课程重点难点梳理等。我们会随时发布相关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一、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的情景,表现了学生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欢快心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叙述了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象。作者按照从天上到地面的顺序,抓住秋天季节里天空、白云、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态和色彩上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秋景图。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学生们秋游时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课文具有以下特色:(1)抓住特征,绘色绘形。作者抓住秋天季节里天空里的白云的形状特点,以及农田里稻子、高粱、棉花的色彩特点,绘形绘色。(2)情景交融,语言细腻。本文篇幅短小,但是情景兼备,真切细腻。写秋景处处关情,字里行间流淌着喜悦;写秋游处处涉景,由远而近,由景及人,丝丝入扣。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意境优美生动。(3)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第二、第三、四自然段多排比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简约灵动,富有韵律,适合学生感情诵读。二、学情分析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学生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以及朗读能力。三、设计理念1、情境教学法我们地处四季分明的江南,学生对秋景本身就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知,也了解秋天景色及天气的特点,因此我选用一些典型图片再现秋色,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快地走进文本,欣赏美丽的秋景,感悟快乐的心情。2、以读代讲法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文语言文字生动优美,让学生通过多种读的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以受到美的熏陶。3、拓展训练法陶行知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如果将知识的传授仅限于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这篇课文文辞优美,语句凝练,并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这篇课文中我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拓展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且由词到句层层深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素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渐渐” 、“有时……有时……”、 “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细读课文,并通过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朗读,从而体会秋天的美丽,体会学生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化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情感与态度: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季节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如何在美读课文中让学生去感受秋天季节的'美好景象,培养学生流利正确地说话。四、教学过程第一段1、看图,用几个学过的成语形容一下你所看到或者你能联想到的成语(相机出示“金风送爽”“凉”)2、读第一句。指导朗读“渐渐”3、在秋色宜人的季节里,最适合去哪里游玩呢?(出示词语“郊外”)4、什么是郊外,看图说说你的理解。(城市外面的地方)5、读第一段第二段1、看图,郊外的天空是怎样的?除了可以用蓝蓝的,还能用什么词语来表示很蓝很蓝?(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在于让学生积累词汇。)师:是呀,秋天的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所以我们一眼望出去都望不到边了!谁能用一个词来说明天空的大和无边。指导朗读“一望无边”,让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天空的广阔。在读的基础上提问:课文用“一望无边”这个词写出了天的广阔,你们能不能换个词也能表示天的大呢?然后把这两个词换到句子中去读读。(生读)一望无边可以用来说天空,还可以说什么也是一望无边的呢?不光要说出什么一望无边,还要说出怎样的什么一望无边。(出示小练习题)师:说得真好!蓝蓝的天空有什么呢?白云又是怎样的呢?读读书上的句子是怎么写的。(生读句子)我重点抓住“一望无边和多变的白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通过品读、赛读来感受秋天天空的美。师:为什么这儿用的是“有时···有时···”呢?师:在我们小朋友的眼里,白云还有更多的变化呢,是不是?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看谁变得又快又多,好吗?出示: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设计意图:课文文字优美,并且能够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抓住“一望无边”、“有的···有的···有的···”、“有时···有时···有时···”进行说话训练,让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想象表达出来,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么美的天空,这么美的白云, 你怎样来读?自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秋天的天空是这样美,让我们把目光望向远处的农田,去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第三段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系列(10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希望这份“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能够解决您的问题并带来帮助,请不要忘记将这篇文章加入您的收藏夹中!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篇1)

1、导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

2、解题。包括:

(,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 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篇2)

一、 说教材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二、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三、说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四、 说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篇3)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

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 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篇4)

学科:语文说课稿——《雨巷》

学段:高中

版本:人教版

适用: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意味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古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古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拍中,在优美徜徉的言语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先生去欣赏美,去探求美。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先生的实践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尝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言语:品尝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尝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尝诗歌的思想美

根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委婉极富意味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只要助于理解本课,也为当前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意味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经过讨论,让先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先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古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协助先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欢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猎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领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隐若现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融化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同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全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预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引见作者和背景,由于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由于作者、背景的引见而中缀,再者,引见之后反而扼杀了先生本人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现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考虑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堆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响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拍、加强了诗歌的抒情颜色。

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分歧,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运用排比、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难过。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构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建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颜色,构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言语,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考虑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难过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表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先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虑、哀怨、彷徨、冷漠、凄清、难过、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颜色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点,语速舒缓,留意进展,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深化探求: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全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求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尝,并让本来朦胧难以揣摩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笼统。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引见和拓展。诗歌是经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求《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经过意象来领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姑娘——少女、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油纸伞——小花伞、梦——雾。让先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陈旧、灰暗、迷离、朦胧的?它包含着诗人的彷徨、绝望、忧虑、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悠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怀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奥秘的、委婉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意味。“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唱工是精细陈旧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复古、怀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古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引见给同窗们展现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缘由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缘由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窗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习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先生达到了探求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求”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先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先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播种一些不测的观点。

在同窗们讨论之后,引见作者和写作背景。先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播种甚丰;

后,将“多家之言”展现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的讨论的目的不是只需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学生考虑与探求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样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异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化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再次倾听配乐朗诵。

作业:

试按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范例: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小巧的舞姿,想起轻柔缠绵的歌曲。“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清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遭到一种幽静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篇5)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8号考生,张莎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新教材选取了《窦娥冤》一、二、三3折。《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含冤被杀的悲剧结果,深刻揭露了元代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与混乱,歌颂被迫害的妇女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所以,今天我以第三折带全剧的方式来讲述本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1、(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知识。

(2)把握主人公形象。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象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3、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古典戏曲创造出来的千百年来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个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由祥林嫂、别里科夫、葛朗台三个不同文学人物的死亡联系到窦娥蒙冤被杀,让学生受到强烈地心灵震撼,不由自主的进入课文情境。

【设计原因:好的新课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创设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环节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件事情?

(2)从窦娥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窦娥的呼喊,哪些是让人为之动容的?在她的身上发生过怎样悲惨的故事,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并明确以下内容。

(1)本文主要讲述的事件是:张驴儿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妇窦娥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两个逼婚被窦娥识破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的过程。第三折是整个剧本的高潮。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但坚持自己无罪;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不忍婆婆受刑,便招认了被诬陷的罪行,最后被问成死罪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2)让人为之动容的是:【滚绣球】一曲中,窦娥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以上节选的内容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是充斥着不公平,惨无人道,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让人最为震撼的是:无论社会有多么黑暗与龌龊,终究还会有正义的存在。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环节三:精读品析,探讨思考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再接着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2、教师需要点拨、肯定、补充、明确具体内容。

(1)【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官污吏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2)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还表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敢于反抗,可她为什么要忍受这不白之冤?这体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还体现在哪里?

(3)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

(4)三桩誓愿—应验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现实主义的大师关汉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无稽的情节呢?而且“亢旱”受害者只会是百姓,窦娥是善良的,那么她为什么让楚州百姓为自己的冤屈受苦呢?

【设计原因: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探讨分析,学生能够动口读,动脑想,动口说,把握窦娥的性格特征。此环节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互相合作,互相表达,做到生生交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环节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由窦娥含冤而死,许愿三桩洗清冤屈的情节。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里面的老国王化为鬼魂后要求哈姆莱特为之复仇的故事。

【设计原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五:小结、板书与作业

1、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度《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

【设计原因:意义在于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转化成为自己的学习品质。】

2、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稿范文六:窦娥冤

窦娥形象:孝顺、善良、坚强、刚毅、敢于反抗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本色派

3、作业:

写一篇关于窦娥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比较的小论文,不少于500字(课外完成)。

【设计原因:布置作业的用意主要在于巩固学生已学到的知识点,同时,在与相似的文学人物对照比较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文学评论与比较的能力。】

环节六:教学反思

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词曲类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对词的结构和对课文的诵读。本教学设计,打破陈规,一反传统的教学方法,敢于实践教学新理念,根据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以情感体验为教学的突破口,善于发现感情共鸣点,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精神的震撼,从而获得思想启迪及人文关怀。

但是,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完全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全部精华讲授给学生,另外,在拓展知识方面做得还不够。以后需要在这两个方面改进不足,力求做得更好!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一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供学生拓展阅读。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诗歌,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散文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鉴赏能力的训练,激发思维,挖掘文本的深层次意韵。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散文,文中主要表现的思乡之情是学生都能理解的。在高二阶段读散文,更要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语言和平凡景物中传递的信息,以人文精神关注文本,学会与作者交流、沟通,抓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进而窥见作者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选取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传递情感。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在景物描绘(抓住特征)中透露的情感倾向,挖掘内在信息,能深入鉴赏散文。

情感目标:体会中国传统文人的乡土情节;老舍先生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作者选取的景物所传递的情感。难点: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

二、教法学法

教法:以情感诱发为主,通过筛选文中具体的信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配合多媒体教学,直观有效。

学法: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景物特点)到抽象情感,从已知(写景抒情)涉及未知(作者的生活理想),以高二陶潜诗歌作诱导,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导入,展示现代北京与老北京的异同。激发学生兴趣。为下文找准景物特点热身。

2、立足文本,筛选有效信息(景物特点、与其它城市对比),体会作者的生活理想。

3、从整体出发,以人文精神关注文章内蕴,体会“意在言外”的特点,以陶潜诗歌作参照,体会老舍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处世态度——淡泊、宁静。

四、教学设想

1、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疏理文本阶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在情感体会阶段,以诱发学生情感体会为主,学会文本与作者交流。

五、板书设计

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景物与生命契合表现自然的城市布置生活态度:淡泊、宁静的深情厚重的文化积淀温和平凡的花草贴近土地的果蔬

六、理论支持

1、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篇7)

逍遥游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逍遥。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篇8)

自我介绍: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抒情散文。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两个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其次,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学法: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

2.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到抽象情感,以孝行故事作诱导,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法,多思考,多感受。

最后,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课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给学生讲述孝行故事(成语、俗语、典故)引入:“24孝故事”“百行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为理解文章作铺垫。作者:李密,晋初散文家。写作背景: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目前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为人阴险多疑。李密不得不暂存观望之心。借以祖母生病要人照顾为由,陈孝情,陈忠情,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请求。

第二部分,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朗读新课,主要是感知整体文章。

安排学生用五分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创情景,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过程中,以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和缩短与作者心灵的差距的效果。

第三部分,用20分钟理解文章具体内容,探讨重难点。

通过两个问题(为何“陈”?“陈”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深入探讨文章的重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是学习重难点。

第四部分,与学生探讨写作技巧和特色,主要用于后续的学习和写作。

好的构思,还要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有活力。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进行赏析,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还有那些语句最能流露作者感情的,请找出来体会一下。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筛选、概括、整合的能力。以及学习李密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写作技巧和特色,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和学习中来,达到作者与读者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

最后,用约8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用以总结课文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臣以险衅(_ìn) ,夙(sù)遭闵(mǐn)凶,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宠命优渥(wò),责臣逋(bū)慢,茕茕(qióng)孑立,五尺之僮(tóng)。

2背诵全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第六部分,用2分钟用于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上得较成功。

但感到遗憾的是分析得不够具体。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一、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的这一要求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作者:

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教师引导,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五、结语

(1)文章具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五、说教学效果

这节课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第二课时分析“苏轼的山水意识”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引导,让学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课堂进程,因势利导,成就课堂

六、说板书设计(略)

高中语文教师教案模板(篇10)

一、说教材

1、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

2、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

3、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 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 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二、说教法

设计思路:《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2、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3、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

⑴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⑵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⑶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⑴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⑵ 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

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⑶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5、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6、作业: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

(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本文来源:http://www.cww886.com/c/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