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网 >地图 >教学资料 >

最佳路径教案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13 作者:崇文网

相关推荐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篇三)。

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资料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最佳路径》教学反思(篇三)"这样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幸福教师,育满园桃李,在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编写教案还有什么比较疑惑的地方吗?探讨与“《最佳路径》教学反思(篇三) ”相关的话题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为了日后快速查看您可以将本文收藏哦!

初读《最佳路径》一文,不禁为格罗培斯的创意拍手叫好,“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样顺其自然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成就了“最佳”。这个“最佳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无奈之举,一个无心之施,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这个“最佳设计”的产生,来自一个建筑设计大师的敬业精神,来自于一个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智者的思考,来自于善于联系,极富创造力的建筑艺术家的设计。

格罗培斯是一位大师级建筑设计师,是哈佛建筑学院的院长,是70多处精美建筑的缔造者,可是他却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而大伤脑筋。这大师与微不足道两个词摆在一起,使读者不能不产生疑问,提出一个为什么?拓展思维,那就是这条路径设计很难,难在什么地方?仔细读文,不难发现愿意--大师自己不满意,大师追求尽善尽美,追求自己设计的最佳。再深入思考,大师心中的最佳是怎样的呢?我们大胆设想就是人人满意,方便快捷的路径。大家都知道众口难调,大家同样也知道他人心思难以揣度。格罗培斯也一定知道,为什么他要坚持不拿出自己已经设计好了的,却十分不满意的设计呢?我想:因为他心中有人,有着他设计建筑的享有者,众多即将来到迪斯尼的游人。

他在寻找着与众人沟通的最佳路径,以设计出为享有者提供最好服务的路径。大师在思绪烦杂中去法国南部散心,“思绪”一词,说明他在思考,没有停止,歌德曾经这样说过: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正是因为这导游的引导,才造就了最佳的设计。葡萄园发生的令人惊疑的事,让人匪夷所思。一边是热情的葡萄园主,不辞辛苦的采摘葡萄送到马路旁边,诱人的吆喝呼喊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边是年老力衰老婆婆,守着无人采摘的满山葡萄,身居一个山谷中。

这样的体力、能力的悬殊,本来的结果已经预料到的,但是“谁知在这绵延上百公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一些智者产生思考。这样的智者当然不只有格罗培斯,还有超市的创始人。我们阅读课文不难发现,原由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为何这样一种自由选择就会有着这样的结果呢?我们研究一下那些葡萄采摘者兼购买者的心理。

1、新鲜。

a.采摘这样的活动本身就很新奇,对没有采摘过葡萄的人是一种诱惑。

b.自己采摘下来的葡萄,自己认为很新鲜、很甜。这里蕴含着人们的共同心理,就是认为自己选择的才是最好的。

2、公平。

没有讨价还价,凭着自己能力寻找到“最好的”。大师由于心中装着设计,眼中的景象使他自然联系到自己的烦恼中。这就是解决他烦恼的良方,将这个方法运用到设计中,让每个游客的脚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路。那么这样的设计有没有失败的危险呢?有,有可能草坪尽毁,而道路不成。但是格罗培斯相信大众,就像老妇人相信那些去采摘他葡萄的人一样,这是一种信任,而最佳路径是信任的奖赏。读文之后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最佳路径是谁的最佳呢?

1、游客的最佳选择,方便快捷。

2、格罗培斯的最佳,他创造性的完成了他的设计。

3、专家眼中的最佳。因为道路是优雅、自然的。教学设想:教学中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最佳路径的评选开始呢?

为何评委们要将最佳路径授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呢?

读文找理由,然后模拟评委会开会讨论的过程,在模拟中将格罗培斯的认真敬业,将道路设计的灵感的奇遇,将道路的优秀展现出来。最后请孩子们给格罗培斯写颁奖词。

cWW886.coM小编力荐

中班社会三个和尚教学设计反思其一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教师需要将教案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实践以发挥其最大功效。谈到“中班社会三个和尚教学设计反思其一 ”那么这篇文章一定比较值得一读,如果您喜欢本网页不妨收藏它!

教学目标:

1、新授歌曲《三个和尚》,帮助幼儿理解歌曲所描述的故事内容,初步学会用歌唱与齐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2、复习舞蹈《我们都是好朋友》,愉快地与同伴合作舞蹈。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1、“三个和尚”故事简图三幅,歌曲结构图谱一张。

2、录音机及录有《我们都是好朋友》音乐的磁带。

教学过程:

1、律动《小鸭子》进场。

2、发声练习《名字歌》。

3、新教歌曲《三个和尚》。

(1)教师用《三个和尚》的故事导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出示图片)从前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早早起床去挑水。后来,来了一个长和尚,两个和尚每天一块儿下山去抬水,不久又多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愿下山去挑水,结果谁也没水喝。

(2)完整欣赏歌曲一遍,提问歌曲名称。

(3)出示音乐简单结构谱,教师指图再次范唱。

(4)提问歌词内容,幼儿逐句跟唱。

(5)完整歌曲2-3遍。

(6)以领唱和齐唱的方式进行歌唱。(教师先领唱)

4、复习邀请舞《我们都是好朋友》,带着愉快的情绪合作动作。

5、在愉快的音乐声中跳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系列


每一位优秀学子都是需要优秀的老师悉心灌溉的,教案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没有写好教案的秘诀呢?希望您能够喜欢这篇讲述“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的文章,我相信这些洞见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市场!

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篇1】

地理学科对我来说不是专业,再加上地理学科在学校、社会、家长、包括学生在内都视为“副科”。所以学生不重视,学习上不肯下大功夫,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地理课,爱上地理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在中苦苦的思索着。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难。为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学中尽量运用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尝试着教学。

知识性是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上地理知识,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对每一章节的资料自己都要吃透,凡要求学生读背的知识自己首先全部掌握(包括图)。甚至在有意无意中让他们发现我们的教师竟然能把课本都背下来,让他们在内心里敬佩教师,受其感染的同时,我也就下工夫学习了。

趣味性则是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的。活动是此刻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运用得体,便可激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结合起来,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现象,以展示地理课资料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本事、总结归纳的思考本事。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仅有学生对学习资料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进取、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仅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因而在教学中要学会适时地进行兴趣的激发和进取情绪的调动,促使每位学生都被你深深吸引,促使他们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地探究氛围。

2.沟通师生感情,鼓励学生发言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进取性还来源于师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看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应非常关心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常有自卑感和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为此,我常以一些较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肯定他们敢于回答的精神,并尽可能找到他们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作为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其肯定、表扬和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相信只要我举手回答问题,就是一种勇气、一份自信;渐渐地他们就变被动回答为主动举手参与讨论了。

3.发挥课代表优势,主动管理学生

课代表作为教师的助手,不仅仅只是收发作业如此简单了事。让学生参与管理学生,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工作本事,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意识到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让就无法去要求别人。

4.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本人是非地理专业教师,对于所有地理知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再加上地理学科知识面牵涉甚广,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时往往不能做到一气呵成,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艺术。同时对于怎样学好地理,本人也没有什么较好的方法,在教学中只好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多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把握好每一节课重难点。对于部分需要记忆的资料强调学生必须死记硬背。缺乏一种形象无意记忆方法。这样就是把知识变死了,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到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学的园地里,距新课改理念还有一些差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以我满腔的热情,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自己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自己的岗位,要具有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素质,为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为我所选择的职业献出我毕生的精力!

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篇2】

一、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近课文

周恩来是中国的一大伟人,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但对于上网、查阅有关周总理的书籍、资料等,充分地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丰富学生的课前感知。通过搜集资料的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爱好课外读物,多读课外书的好习惯。广泛搜集并交流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为探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文章

《一夜的工作》一文紧紧围绕“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层次展开的。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故我也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劳苦”和“简朴””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本课设计以读为本,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范读、领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深入挖掘教材,不要拘泥于课文表面内容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课文的读懂,而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一夜的工作》,我让学生进行了多次想象、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总理会思索些什么呢?你觉得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写下一句你最想对总理说的话。学生们的独到见解、精彩回答,其间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令我感慨万千。

四、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研讨、思考、朗读

课堂上,我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后在小组里和同学充分交流、和全班交流,学生相互启发,提高了认识,对总理崇敬、爱戴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愿自己不断摸索、不断努力探求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篇3】

《中国教育忧患录》一书中的“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误尽天下苍生”。这一句话的确让我这个中学教师汗颜。话虽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现行的教育体制的确让语文教学感到困惑。

现实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尤其今年是新课标实施第一年高考,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必修和选修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在原有高考语文试卷基础上的新变化,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 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一轮又一轮, 一天又一天……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而学生往往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况且今年的新情况,新教材,命题思路的变化,总体更难把握。

于是我们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复习探索的基础上,备课组老师的讨论,我们感到高三语文教学要求如何变化,她的灵魂还是在于“管理”二字。

我们认识到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一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二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们备课组统一认识到: 一个高三的考生到了今天这个时候,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自己高中三年来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整合。在头脑当中形成一个知识和能力的网络,以求在高考的时候、遇到相关的问题的时候能从这个网络当中调出相关的信息去解决高考试卷当中碰到的问题。现在他的复习工作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把自己的原有水平发挥出来。现在做的就是把原来的东西加以巩固,并且想办法让他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的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老师、同学在这一点上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老师要做的事就是帮助自己的学生,尽量的把水平发挥出来。学生现在追求的目标,就是我怎么样把我所掌握的东西,在考试的时候最大限度的、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也就达到了复习目的,这也能够充满自信的走上考场。

基于这一点我们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的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正确之举是尽可能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如果反之,在平时训练中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三一年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尽可能的遵循这一要求,备课组老师通力协作,努力创造这样一个条件,我们发现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孙子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们通过总结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有条件自行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才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也因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才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有了这样的认识备课组老师具体实施的措施是:

学生心理的了解与调节;深入学生,多做思想,用细致的工作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经常面批,个别辅导,给每个学生定位、分析,不断迁移确定优劣——存优补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把握学生基础,了解个体特点,准确定位,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点的薄弱处指定具体进步目标,以此促进学生不盲目而高效率学习。

以上只是我们高三一年复习的其中一点想法。尽管我们做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实是很多问题还需我们去探讨:夯实边缘生的基础;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多元互动”,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新课标的研究与学习等等。但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倾情付出,定会为我校的语文学科高考再上新台阶添砖加瓦。

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篇4】

1、为幼儿提供轻松愉快的安全环境。

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是关系到家庭幸福的大事,作为小班老师,就要从保护孩子生命的高度出发,提高自己岗位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力求以每桩小事做起,耐心细致周到,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发展环境,做好幼儿的每日生活。

开学初,我们就对教室的每个角落进行了全面检查,彻底排除不安全因素。平时用不到的插座的地方尽量用玩具柜、床铺挡住,以免幼儿用手触摸,发生危险;把平时常用的插头、插座告知幼儿,并提醒幼儿不玩它们;把平时常用的尖锐的钉子等物,摆放在幼儿够不到的地方;把幼儿平时经常使用的各种工具(剪刀等)摆放在教师与幼儿都能看到的地方,以便教师观察控制。对教室里物品的摆放,我们都会先考虑到是否安全,做到科学合理地摆放,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温馨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2.家园沟通,确保幼儿园外安全。

本学期,我们利用节假日来临前,及时提醒家长确保幼儿在家与外出、来园与离园时的安全。

卫生工作:这个学期H1N1流感肆虐,幼儿园也相继出现了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虽然不可怕,但还是比较棘手,孩子年龄小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和传播。所以,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向孩子进行防治各种传染病的知识宣传,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做好晨检工作的同时,加强了班级的卫生消毒工作。每天用施康消毒液稀释后给桌面、地面、卫生间进行消毒。按要求进行清洗、消毒。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生活好处所。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认真学习《指南》精神,切实从幼儿现有水平出发,我们小班组织幼儿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我们通过与同组老师交流、探讨及对工作的反思,认真制定修改计划、教学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实施各项活动,根据主题及时增添区域活动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快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现在,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展。

幼儿的活动是离不开环境的,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利用环境改变自身”,可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给幼儿营造了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这个大集体中感到温馨、自由,乐于与同伴、老师交谈。其次,加强创设活动环境,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我们以幼儿为主体,创设了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环境,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大胆地选择材料进行创设,让他们去感受美的乐趣。

在开学初,我们便设置了红花奖励,而小红花也使幼儿有了上进心,无论是上课、游戏、户外活动。有时侯,一些没有得到红花的幼儿便会对着自己说:“我没有得到小红花,我要做的更好了。”他们便说到做到,做事情也便认真了。同时,我们也开展了“共同进步”的活动。比如在上语言课时,对于一些能力差的幼儿,我便请能力好的幼儿对其进行帮助,这样不仅拉紧了幼儿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让幼儿共同进步、友好相处,真是一举两得呀!同时,我们也用各种办法进行奖励,鼓励他们上进。现在,我在组织幼儿活动,上课都觉的比以前得心应手多了,小朋友的自觉、学习、行为、集体意识都比以前增强了,他们也会有意识得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家园工作方面:

家园共育是扩展教育时空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此我们一直很重视,注重沟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利用早晨来园和下午离园这短暂的时间,和家长互相交流孩子在园、在家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当问题出现,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络很重要。让家长知道老师对问题很重视,对幼儿发展很在意。

⑴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家教指导活动,促进家庭之间、家园之间的多向交流。

⑵正确发挥家长的作用,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好父母的教育工作。

⑶鼓励家长积极参加节日表演等同乐活动,加深亲子的情感交流。

为了我们的孩子更快乐、更健康地发展,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基础上,让家长真实、近距离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帮助家长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这些工作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配合和充分的肯定,融洽了家与园关系,与家长们也成了亲密的朋友,这将激励我更好的开展家园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不足,在来年的工作中,我们将向先进班级学习,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反思,教学工作抓紧抓勤。

我们小班老师工作经验参差不齐,虽说有很多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许多困惑。什么是整合?怎样整合?等等。于是,我们应首先抓紧时间仔细阅读新的教材。了解教材的纲领、结构、内容和形式。接着,加紧设计教学活动、布置相应的区域活动环境。每当一次活动完了之后,我们应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认真的反思,找出适宜的行为,下次继续实施;找到不适宜的行为,分析原因,在下次教学过程中彻底改进。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勤学习、勤反思,写好反思笔记,做好案例分析,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加强学习,教研组工作抓实抓细。

作为教育工作者,想要在专业发展上有新的收获,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所以,在自身发展学习的同时,我们要努力做好教研组的工作,带领全体教研组教师一起学习《指南》、新课程的要求和精神。组织每一次教研活动时,大家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互相帮助着设计教学形式,分析教材特点等。只有这样的齐心协力,才能使得我们的教研活动频繁而精彩。我们年级的家访信息反馈、家长会座谈内容、假期注意事项及安排、区域环境的布置等都应通过教研活动来完成。特别是我们的家教园地设计版面应清楚明快、内容精彩新颖、形式赋予变换,才能获得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所以,要想有成绩,教研组的工作必须抓实抓细。

过去已然过去,新的挑战已经开始。我们也深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终身学习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以往的知识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时候。我们要与时惧进、勤奋读书、充实自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常流常新。希望,在下学期通过我们的努力,共创佳绩!

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篇5】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此刻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个性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能够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能够“我已努力过了”。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用心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必须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情绪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明白该怎样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明白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这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篇6】

回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完全达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内容、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我总结了一些平时教学中的案例以及经验,并渴望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课上,我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的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课后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针对基础知识而进行的。因为学生要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就必须要课后回去看教科书。我认为该识记的内容有必要强化。每堂课结束,我都回布置他们做书后的自我测评和同步导学。引导他们做题前先看每一课的知能导向,有利于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做题强化基础知识。在辅导课上,我会及时总结批改作业中发现的学生答题的思路偏差,把正确的思维方法教给他们,把可供参考的答案带给他们(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

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那些最适用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重视情感教育,形成大的历史观

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联系中国,联系世界,联系古代,联系今天。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通过这样的方法去教学,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历史不等于过去,历史也不等于死记硬背!一个人要想形成大的历史观,就应该走出个人和眼前的狭隘,去关注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死存亡!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历史其实没什么古代史、近代史之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和现实永不可分,因为它延续的是一种生命,一种精神!

以上三大方面是我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案例和经验方法的总结。正像我的一位老师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就能得法!”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语文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途径,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教改实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深入课堂、及时调研、适时反思和总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语文成绩上一个新台阶。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2.注重语言积累,抓好基础训练

万丈高楼从地起,新课标对于语言基础仍不会放松,对于那些需要掌握的字词句篇,可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记忆好,能准确地书写与运用,打好语言基础。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文章,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有话写,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评改;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

(一)关于阅读:

1.开放阅读,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将优秀文章印发给学生,共同学习探讨。

2.课堂尽量少讲,加强诵读,培养语感。生字词有作业,会注音、默写。

3.关于语感培养的设想:

a.诵读吟咏,感知语言神妙。

b.揣摩品味,领悟语言精髓。

c.探究规律,把握语言理趣。

d.强化实践,增进运用习惯。

(二)关于写作:

1.针对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纠正他们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多写。

采取互评法,他评后或众议师小结或自我小结再修改等。

把学生的优秀作文、修改前后的文章等集成册子,定期搞作文展览,鼓励投稿,帮助学生享受成功,尝到写作甜头,激发写作兴趣。

(三)口语交际教学:

普通话朗读及发言。若干次讨论课或实话实说课。以学习方法、学校生活、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社会公德等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主题。

(四)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1.硬笔书法作业:每日一篇,并督促学生学用结合,搞一次书法作品比赛。

2.手抄报:每月一期,搞一次展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

3.诗词抄背:——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

(五)、思想教育:

寓于阅读和听说训练之中,并通过艺术作品欣赏陶冶学生情操。逐步使学生的感情丰富、敏感、纯洁、高尚、充满正义感、爱憎分明。

(六)、教学评价:

平时多考,规模小,难度小,反馈快,以促进记忆为主要目的。

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其他各项语文活动,也应考评,记分或奖励。

做好学生学习动态观察资料的搜集整理。

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及时通知家长。

今年我担任高三两个班的班主任及这两个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肩上的的担子不轻。下面我仅就高三政治教学工作向大家进行总结和汇报。

高三政治教学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如复习时间少,高考内容多,学生一向轻视政治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因此,要取得好成绩,需要做许多工作,但关键是要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高三政治复习课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根据《高考说明》对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备高考。

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 :从学校的根本利益出发,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加强集体备课,把分类分层激励教学落到实处。

我们从宏观上教辅材料如何使用,教学进度的统一,复习方法的运用,到微观上学案及ab两套习题的配备、分类分层讲解等,都要在集体备课中进行研讨,大家毫无保留,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由于和谐的同事关系,共同的努力,政治科模拟成绩一直不错。

由于语、数、外三主科占高考总分的比重比较大,学生在复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势在必然,而在政、史、地三科综合试卷中,政治科没有任何优势,学生最不感兴趣。为此,在制定复习策略时我们就只有一个选择,即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高三政治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第一、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要有一井水;给学生一井水,教师要有一泉水。

认真备课,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和前提。道理众所周知,关键是怎样付诸实践。我们坚持做到,首先从宏观备课,明确高三全年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绝不能跟着感觉走,(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夯实基础,提高选择题得分率;二轮重点知识带时政复习,提高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能力和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三轮时政热点专题升华复习);其次,明确政治学科四部分内容(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各自的知识体系和内在联系,以便在复习中指导学生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再次,从微观备课,明确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一个原理、观点的内容,力求科学严谨。我认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认真充分备课是绝对不能含糊的,它考验的不仅是教师的工作态度,还能反映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第二、要针针见血,不能隔靴搔痒,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必须关注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充分把握考点的变化,在复习中既要全面,又要抓住学科主干知识,以纲带目,突出重点,避免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会影响复习效率。增强教学针对性,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学习理论外,还要增强对重大时政的敏感性,并养成及时反馈和及时积累的习惯。还要更多地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以及知识基础,要把学生的需求当作一个市场,研究其需求信息,根据这种需求设计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 :把挖掘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反思能力作为提高复习课效率的突破口 。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复习课中,我认为老师应该把挖掘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提高复习课效率的突破口,针对复习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 、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并使之与老师的复习步调一致。

2 、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 、对高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进行指导,找出最佳解题方法以并总结规律。启发学生解题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应试能力。

4、加强个别辅导,考试后的面批最有效 。

四 、把教师的教学自信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对老师的充分信任,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很有效。

在高三政治教学工作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不能贪多求快,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一轮复习必须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建议复习时要一轮一轮循序渐进,不能跟着考试跑,而应按照既定的计划,重在教学的实效性。

二、计划中的第三轮复习“热点专题课”要注意以下问题:

1 、老师要“去粗取精”,精选并把握热点,指导学生既会用课本知识分析时事热点,又会用体现在时事中的党和政府的新理论、新观点去充实深化对热点问题的原有认识。

2 、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复习和“热点专题课”复习的关系。“热点专题课”复习要回归课本。

3 、要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热点专题要精讲多练,围绕热点主线设置背景材料,组织各种题型,对同一热点,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多种题型进行分析。

进入高三复习后,各种各样的试卷、资料铺天盖地而来,特别是到最后,各地的交流试卷很多。对此,我觉得要有选择地利用,但不能依赖于外来试卷,更不能心存幻想,抱有侥幸心理,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使复习既浪费时间而又效率不高。对模拟题要进行再加工,在借鉴的基础上提高和升华,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

当然,在高三政治教学中我们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如对习题的创造性运用还不够,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今后在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篇7】

为了促进我们实习生的教学工作的展开,鼓励我们专业成长,3月20日上午,xx二中的张校长、李校长和沈主任给我们xx二中全体实习生开了一个简短但让我们深有感悟的会议。

我们依次向领导们大概的介绍了自己这几周来工作的情况和收获,也进行了自我反思。通过这几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课堂上的锻炼,我们的上课方式和讲解知识的方法都有提高,但是在管理学生方面还是有困难,这是我们共同的不足之处,还有在讲课方面有点主次不分,没有准确的课程目的。这些我们都会改正的。

张校长指出我们当前的课堂误区在于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不透,教师、学生角色转换不当。而课堂教学的改善在于要充分吃透教材,准备教案,制定高效的课堂策略。

李校长鼓励我们多向指导老师请教,多去听老师们的课,认真学习老师们讲课的优点与技巧,学习如何建立师威。总之要多多备课,勤学勤问,虚心请教。

沈主任指导我们要准确定位,明确自己的身份,认真向老师们学习,严格管理自己,树立自信,掌握授课技巧和沟通交流技巧。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展开教学。在自习课上时可以上课提要求,下课检测或者课下辅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校长和主任还给我们分享了其他关于课堂的心得,例如对于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等,让我们备受启发。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对于新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抱有期待的态度,学生对于新教师都是怀着一个摸底的心理,所以我们不仅要用知识储备还要用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让他们信服自己;上课前我们要做好教学准备,可以提前到教室,维护纪律,便于教学的展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要有自信的站在讲台上,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注意力,将自己要讲解的知识了然于心,对于知识点可以针对性的设计问题,以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知识;要记住学生的名字,了解学生的性格,耐心的倾听学生,适当的夸奖鼓励学生,学生犯错时也要给学生机会,了解情况后再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与学生共同成长。

这次会议,老师们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我也学到了很多,很感谢二中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机会在这里学习,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教学工作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7篇)


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教案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案包括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给予树教学反思”希望您喜欢,如果您在阅读本文时感到一些教益那就是我的心愿!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1】

爱是什么,《掌声》告诉我们爱就是一种鼓励和信任,爱就是尊重,《一次成功的实验》告诉我们爱就是有困难时让别人先离开,把安全留给他人,而《给予树》则告诉我们爱就是一种同情与体贴,爱是善良,爱是一颗仁爱的心。初次接触《给予树》一文时,内心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感动于金吉娅,感动于她有着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给予树》一文向我们讲述着又一个关于爱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一个八岁小女孩,她善良,体贴,同情,富有爱心。当她看到一棵给予树上挂着一个陌生小女孩的心愿时,便毫不犹豫地拿出妈妈给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钱,为小女孩买了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给自己的仅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给予了小女孩,实现了她的愿望,拥有了一个梦寐已久的洋娃娃。当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妈妈时,金吉娅显得很难过,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妈妈好不容易才攒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没有买一份像样的礼物给她。而事实上,妈妈并没有责怪自己的女儿,相反为女儿的善良与仁爱感到自豪,女儿在圣诞节送给自己的不仅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我喜欢这样的课文,喜欢这样的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样伟大的爱该怎样让我们年幼的三年级孩子领悟和体会呢?我尝试着这样的思路开始教学:抓住给予一词,在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础上,让孩子通过认真朗读全文,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文章的焦点最后都聚集在金吉娅的身上,围绕课文的重点段落: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展开研究。仅仅抓住援助一词,让孩子们体会怎样的帮助是援助?怎样的人需要援助?通过学习援助,然后让他们想象,小女孩当时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写有小女孩的信,让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信是这样写的:圣诞老人啊,您在哪里呀?又到圣诞节了,我还是什么也没有。六岁的我没有见过爸爸妈妈,更没有得到过圣诞礼物。我多希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妈妈,不要让她像我;一样成为孤儿。在课堂上,每一个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钱的可怜、贫穷、孤独的小女孩,在充分体会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础上,再展开情感朗读,我发现效果极好,孩子们早已和小女孩融为一体了,仿佛他们就是那个可怜的陌生小女孩。

我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孩子们说说假如你是那个小女孩,你有什么感谢的话要对金吉娅说。最令我感动的是,班上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说道:谢谢你在我贫穷的时候帮助了我,我会好好爱护洋娃娃,好人有好报。这其实也是他内心的独白。

回顾自己今天的课堂,我感觉学习的氛围似乎有些沉重,这也许和文章的内容有关,在感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动,也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调吧!的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完全走进人物内心深处,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感情朗读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这有些难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孩子们今天还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课已经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如果下次还要上这篇文章,我决定换个角度,换条线索,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2】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有幸在镇级公开课上教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文本对话,培养感悟。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实现语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如在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从让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么?”“她怎样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需要人们的同情。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如在让学生感受小女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读。接着出示可怜的小女孩图像配上贝多芬的悲伤的《月光奏鸣曲》及老师解说,此时此刻让我的孩子们说说自己心里想要说的。“她真可怜!”“我想让她快乐。”“我想带她一起回家过圣诞节。”……孩子们说得很精彩,配乐朗读也富有个性。从孩子们的话语间,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这是二读。金吉娅也是这么想的,大家一起读。这是三读。学生的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发,又回归文本。

三、以“情”为线,双性结合。

语文是心灵的学问,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这堂课,我立足于“情感”主线,引领孩子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与人物产生共鸣。为了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我注重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因此,课堂上学生诗意盎然、灵气勃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学生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后,让学生明白,“给予树”不仅在援助中心,更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给予无处不在。然后出示小诗让生仿照着写上一两句,还要求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也能编一首。期间,我还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以及句式,让后进生也能写上几句。写的落脚点落在了学生的情动处。就这样,浓浓的诗意回荡在教室里,充满爱意的给予之花开在了孩子们的心间。

四、课堂驾御,走进学生。

课后,有同事问我:“你班学生为什么举手这么积极?”我说:“那是黑板上挂着的圣诞礼物发挥了作用。”那天刚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为这个,才萌发了让课堂上表现得好的学生上台去摘一个礼物的想法。(这礼物包括剪成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片)其实,当初我还在想,礼物是不是太抢眼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可后来从学生的《公开课上的我》一文中了解到,学生都将得到礼物作为积极举手的动力,课堂上也无一人目光紧盯礼物。就连我班成绩最差的林邦琪同学,也积极地举起了手,动情地朗读起句子来。由此可见,用送礼物来激励学生的方法在这堂课上运用是成功的。可这礼物难道仅能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吗?评课时,有同仁指出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这些得到礼物的同学将表达爱意的诗句写在卡片上再贴回给予树上。让文本中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与课堂上学生自发的对所有需要送去爱的关怀的人的爱的自然融合。同仁一语点破梦中人,这不是对学生灵魂塑造与精神引领的又一大好时机吗?

课堂是灵动的,是不断生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走进学生、聆听学生。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课堂上,我只顾自己教学环节的落实,有的甚至没有听清学生说什么。应此,就有林校长的评课:“你在课堂上太严肃了,应该还学生以微笑。”校长这句话意味深长,我欣然接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最后一段的教学还不够落实,“为什么把这棵圣诞树称为给予树?” 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等,都有待改进提高。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让教学反思成为自身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主动反思、深入反思、不断反思,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3】

张老师教学《给予树》第二课时是围绕着爱心的展开语文教学,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变换词句进行比较,进入角色进行体验,创设情境进行表达……教师独具匠心的引领,让学生在真正学习语文,同时又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给予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能紧紧抓住主线。抓重点词,如“仁爱、体贴、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抓重点句,如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句话,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感悟、理解文本,去感受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这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之中,成为学生的精神基础,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和学生思考“她明明做了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探究人物背后的内心。故意省去“什么都没有”,让学生体会可能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而反映出来的。最后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感激金吉娅的话。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的不同。在第四自然段时,抓住金吉娅当时的内心感受,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让孩子们读出感情。

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没有毫无意义的空谈。听别人朗读,听别人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去评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锻炼听说能力。一堂课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浓厚。在默读,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词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无形中学会斟词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在老师、同学的富有情味的语言中,度过了美好的一节课,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内心是充满快乐的,我是听课者也感受到快乐的。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4】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课堂展示,听课的老师比上课的学生多一半,给予我的却是收获良多!对于《给予树》的教学,也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抓住主线——妈妈的情感变化为切入口,层层推进,引导孩子进入文本,逐步体会主人翁——女孩金吉娅善良、仁爱的思想境界,从而培养孩子们关心他人,仁慈待人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围绕“给予”展开教学,从而体会“爱”是本躺课的教学主要特点。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放在了凭借文本体验课文蕴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用说一个日子猜节日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创设与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学情境。

二、紧扣课题,展开教学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三、层层递进,品位“给予”

品味“给予”的过程正是他们受到爱心教育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一)初品“给予”。

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初品“给予”:一是凭直观感觉,揣摩“给予”;二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给予”;三是联系课文,理解“给予”。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

(二)细品“给予”。

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三)再品“给予”。

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上完此课,总觉得这节课的内涵不够丰厚。尽管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的体验,暴露了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以至挤占了语文训练的时间。尤其对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读”的落实不够扎实。整堂课问多读少,学生对文本虽有体验,但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体验。情感由文本生发,但却没有回归文本。

可能不足还有很多,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通过这一次课,我学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没有注意起来的问题被及时地发现,这为我的前进扫去了障碍。相信在名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5】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就应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忙的女孩。

在教学中重点理解“给予”,但要理解着一个词语,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透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能够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能够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述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向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期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期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之后,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

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DD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情绪怎样?我让学生透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取时艰难矛盾的情绪。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下、失去。

课已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我是第一次上三年级的语文课,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在课后,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里的乐趣。今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6】

《给予树》是本学期最后一组一篇有关“爱心奉献”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母亲把仅攒的100美元分给5个孩子每人20美元,让他们选购圣诞礼物。其中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陌生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感受金吉娅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也是本课的德育目标。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可上完课后,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忽略了很多细节,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有效地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有三个表达心情的四字词语“兴高采烈、、生气”,我可以先是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其次,可通过孩子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事情来体会,还可以通过换近义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一言不发”等来引导孩

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自身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更有滋有味。

如,在金吉娅和母亲说没有给她们买礼物时:“妈妈我们已经有很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确什么都没有”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其中有位孩子说到我感到很惭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们回答后不忘记给予一些不同的评价与反馈,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今后教学中改进的措施: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我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我们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发现这里的学生课外知识获取的途径太少,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平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当然作为一个教师,也要有自学的学习意识。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不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只看课本,势必就会把自己圈在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里。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补氧”。

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多艺,才能娴熟地掌握教学技巧,成为学生乐学的引路人,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思考意识,思考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关键。如果学习中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体会知识具有的精神;实践中不思考,具体的感知就不能得到升华,隐藏的真理也就无法领悟。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7】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在教学中重点理解“给予”,但要理解着一个词语,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

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

“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教学反思参考合集(8篇)


教学反思参考 篇1

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参考

英语学习、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英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可以这样说,学会英语,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是多了一个头脑!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

从事五、六年级教学工作的我,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反思一、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反思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包天仁语)俄罗斯通常在初中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相当于我国的小学5年级),每周3节课,第一学年即要求掌握约1300个英语词汇,学生到高中毕业时要掌握1万以上词汇,基本可以读懂英文原著。而我国现在对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是掌握XX词汇(包括词组),新研制的’课程标准’要求掌握4000个左右的词汇。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解决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状。

而目前在小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小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小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反思三、小学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

一向以来,人们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小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englishinthechanging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4、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然而当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反思四、小学英语教师应有文化意识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因为课文的简单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的缘故,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忽视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而导致了一些语言情景的不真实,和虚假的语言的产生。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主要浓缩。对英语词汇的准确理解,和对语言环境的认识和创设和把握,需要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该族文化历史的研究和学习,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了解。而读原版英语经典著作的学习,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反思五、小学英语教师应有情感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等对英语学习的效果乃至成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将素质教育理论引入外语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战线的一大课题。英语学习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英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尤其是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英语教师要培养对学生的亲近感。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十分尊重学生,注意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在当前“减负”工作中,英语教师尤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亲近学生,使学生喜爱英语教师和英语课,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学反思参考 篇2

教学反思范文参考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概念,教学工作改进措施。

(二)由数学知识的传授,训练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四)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熟练的掌握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数学问题。

(五)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学习统计知识。

(七)学广角的初次学习,集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反思:

总结上次数学教学的不足,打算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与进一步的探究实践,争取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改进:

(一)不足:

1.没有对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掌握不是很准确。练习的时候缺乏针对性,梯度性。

2.没有保证恰当的练习时间与数量。学生对于基本问题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对于计算题这样的最基本的题目,错题仍然比较多。

3.对于学困生的了解、帮助不够,范文《教学工作改进措施》。

(二)本学期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采取多种生动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2.系统对学生进行复习,进行复习指导,增加练习及测验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

3.有必要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要深入学习教师用书中对教材的把握与分析讲解,积极开展对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为新教材作好充分准备。

5.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推进师生互动,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6.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重视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充分利用本地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积极开发地方乡土历史课程。

7.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积极运用挂图、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教学。

8.有效组织教学及学生有效学习: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数学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梯度性;要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2)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3)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4)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9.与家长配合:

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回家巩固知识的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进一步协助孩子发展。

教学反思参考 篇3

1、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2、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通过反复多样的阅读来获得体会的,但这节课中我只寄希望于课下的预习,课上朗读及默读的环节都是轻轻点水一般,没有深入阅读。其实在第一个环节上,可以设计一个初步朗读重点语段的环节,让学生首先从字面上感知课文内容。而有些情感体验的词语也可以富有情感朗读出来,相信效果会更好。

3、“体会情感”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放开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所谓的理不一定非要和老师讲解的一模一样才对,一定要相信学生能谈出自己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而这个环节,学生们对自己的感受已经谈的很好,我又啰嗦地补充,实属多余,这样就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

七年级猫教学反思3

前两天,在中学语文组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和同年级的两位老师同时上了《猫》这一课。《猫》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作者郑振铎三次养猫的故事,三次养猫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悔恨。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在备课时,考虑到本课内容较为浅显,再结合我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我决定尽可能多地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倡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以实现有效课堂的最大化。我这么想,就这么做了。

在我的这节课里,一共设置了三个板块的内容:走近猫——制作猫档案;质疑猫——因何“永不养猫”;品读猫——审理芙蓉鸟被害案。考虑到一节课的课堂容量有限,“制作猫档案”这一环节我在课前就布置各组学生去完成,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让学生互为“小老师”交流并纠正其他组的猫档案。而在进行第二个板块内容的教学时,我利用同学们制作的猫档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质疑作者家“因何永不养猫”,作者发誓“永不养猫”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之后,自然而然进入到第三环节的学习:品读猫——审理芙蓉鸟被害案,在这个板块中,我又设置了让各组学生扮演小法官,来到“芙蓉鸟被害案”的庭审现场,对这起案件进行审理和记录。通过让学生扮演小法官参与到“芙蓉鸟事件”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思考变得更细致、更全面了,在理解课文的有效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上完这堂课,我最大的感悟是:千万别小看了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平时我们总是习惯于为我们的学生设限,觉得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是不愿意留出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徜徉在文本之中,去拥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思考。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老师常常喜欢过度牵引甚至包办所有的学习过程,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被动,缺乏自主探究知识的勇气与决心。随之而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也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切忌不能一直搀着学生朝前走,该放手时就放手。哪怕一开始,我们的学生走得举步维艰甚至摔得鼻青脸肿,但是摔着摔着学生终归会成长会长大,而经历过摔打的学生在今后必定能走得更稳健、更出色!

教学反思参考 篇4

精选三篇关于中班教师教学反思范文参考

中班教师教学反思(一)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对于什么是反思,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哲学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洛克认为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与反思(又译反省),前者即外部经验,后者即内部经验;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也有人把反思定义为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和情境的能力。笔者认为反思是个体在分析自我经验、监控和评价自我行为的基础上,依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经验和行为所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为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倡导幼儿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课后小反思——一每周大反思——一主题总反思。针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形成一条反思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过程中加强课程研究,提高教学技艺。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得益非浅,而有的教师无所适从。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有些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学活动《沉浮》,教师反思记录:幼儿对探究活动有兴趣,能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就是时间拖长了点;上了语言《桃树下的小白兔》,教师反思:小朋友对故事感兴趣,想象丰富,就是没有注意面向全体……诸如此类,反思浮于表面,也有点八股味道。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适当的引导。

中班教师教学反思(二)

美术活动《月光下》我把它设计成一个美工综合活动,采用折纸、剪贴、绘画相结合的美工形式完成整幅作品。让幼儿先在黄色纸上画一个圆形月亮,剪贴到纸上,然后用正方形的纸折出房子,贴到纸上,再用广告纸剪贴画、动物,最后用蜡笔画出星星。活动前我做好充分的准备:胶水、剪刀、油画棒,黑色底版纸、折纸材料、黄色小卡纸整整齐齐地放在桌上。老师讲解以后小朋友开始动手,刹那间整齐的桌面乱了起来,这边蜡笔撒了,那边胶水倒翻了,有的小朋友还把剪下来的东西贴到旁边小朋友的纸上了……,老师忙得晕头转向。

活动的设想是让幼儿采用多种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表现月光下的情景,每个步骤分开来看挺简单的,但是结合起来却是意想不到的杂乱,特别是对刚进入中班的幼儿来说,缺乏操作的.条理性,顾左不顾右,桌面上这么多操作材料,影响了孩子的操作思维和空间,最后导致活动混乱。

看来,教师在活动设想中考虑欠周到,应该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根据操作常规建立情况逐步增加操作材料,而不能一下子提供这么多材料和工具,弄得孩子们手忙脚乱。可以在绘画的基础上增加折纸粘贴,房子用折叠的方式,其余的内容则采用绘画的方式,这样既利于幼儿操作,又把两种美工技能结合起来,这样的调整可以使活动更有秩序。

中班教师教学反思(三)

从本班幼儿的原有水平看,孩子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种图形,在日常游戏中,我发现他们特别喜欢分类,在摆放玩具的时候有的孩子就喜欢根据玩具的外部特征进行摆放。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充分发挥的机会,我便融入了图形王国的游戏。在活动材料上,我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融入闯关游戏孩子们更加有挑战性,从而喜欢进行游戏。在游戏中,由易到难进行,先认识这些图形,然后再进行颜色、形状的分类,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从中体验分类的乐趣。 在闯关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高兴,乐于参与到闯关的游戏之中。在闯二、三关时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一起闯过,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在第四关中,让幼儿自己闯关,我发现宁宁在分类的过程中明明下面有地方放图形,()她偏偏还往上挤着放,我便告诉她,下面有地方呀,怎么往上面放?说完,我便发现自己的话干扰她了,其实她想从大到小排,我马上又说,没关系,你想怎样排就怎样排,她便又开始排起来。

最后她分别按照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一大一小的规律排图形,我便在活动后小结中,鼓励宁宁说说她的方法,从而鼓励其他幼儿要大胆尝试。 孩子们都很喜欢闯关,每闯过一关都特别兴奋,更加激发幼儿挑战的欲望。我便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过关的难度逐层增加,让幼儿在游戏中习得分类的方法。活动中,我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从而养成幼儿合作意识。

教学反思参考 篇5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现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在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提出、结论的获得,教师要尽可能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流、表达,《年、月、日》教学反思。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在课堂上,要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师生在认知、沟通、互动的交往中缩小了彼此的距离,也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学反思《《年、月、日》教学反思》。

第三,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学生有能力自己知道的,无需教师再费口舌;学生有能力自己观察、发现的规律,无需教师的提醒和暗示。在该节课中,我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去发现、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年、月、日”的知识,而且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年、月、日”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确是无穷的。正如有人说:“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

教学反思参考 篇6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时间维度来看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教学前反思是一种超前反思,即在课前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最优化等问题等。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是一种反应性反思。即在课堂中或课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下面就高一新教材有关专题为例,总结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一、分析和反思新教材特点

分析新教材特点,全面了解教材体系,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以便优化课堂教学。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二、反思教学现状,发现问题

这次新课改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解读新课标,结合新教材,发现有些问题不容忽视,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从而也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

其次,《课程标准》力求内容全面,仍遗漏了不少重要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中,作为统一国家建立部分东汉历史似乎被忽视;在近代史中,关于清末新政的内容也极少涉及等等。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初中与高中的教学内容有“撞车”现象。其原因无非是以“通史”模式重复组织和安排了教学内容的结果。而单就高中新课程而言有些内容的衔接也有一定程度的不足,“跳跃”较大,师生对此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不适感,尤其是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这必然需要一个非常多的时间来“循序渐进”。因此,《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义,才能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价值的反思,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为,你就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就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就收获一种命运。”每一位教师的起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是,行动由自己控制,习惯由自己改善,命运由自己把握。作为积极投身于高中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就要善于自觉运用“教学反思”,尽管长期不懈的坚持的确很苦很累,但天长日久这些苦和累就会化作生命的芬芳,永远滋润和飘香。

教学反思参考 篇7

《离骚》教学反思

屈原的《离骚》(节选)出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中第一册第四单元。《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得有责任必须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

我的教学环节简述如下:

一、导入部分:由学生背诵的《沁园春 长沙》,引入“风骚”二字,并作出解释。接着介绍作品《离骚》,解释“离骚”的含义,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二、初步体会情感部分:学生先齐读、自由读、疏通字词等。接着提出问题:屈原在《离骚》中要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一般都能答到“忠君爱国、忧国忧民”。再次提问:这篇课文在内容上很好理解,但为何读起来还是很吃力呢?学生很快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字——“兮”。(楚方言)

三、课文鉴赏探究部分:教师范读第一段,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学生齐读第二段,要注意情感。屈原具有先天的外在美,也有后天的内在美。请学生找出香草并结合这几个意象联想到人与人生。

香草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发芽 开花 结果 凋零

人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生 老 病 死

教师唱歌:“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让学生体会那种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生再次齐声朗读。

课后反思:

我固执地认为: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由于这篇《离骚》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义,所以读来较生涩难懂,但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 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三段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 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 学生素质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解答“离骚”二字的.含义时,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到通假字“锡—赐”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答出“赐”的意思。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 存在问题

在《离骚》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但也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准备过于充分,虽然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但整节课有点像在表演,还不够深刻,让旁人觉得有卖弄自己才华的嫌疑。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学生无论在齐读还是个人读时,教师应多倾听学生读得是否到位,然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学反思参考 篇8

《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2、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么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整堂课,还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片草地的感受。

本文来源://www.cww886.com/c/1237.html